第09版:国际新闻 康凯
上一版3  4下一版  
艰难的重建
◎专家座谈
日本市民:中国令人爱恨交加
邻居家的窗户破了,我们该做什么?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艰难的重建

  尽管掣肘重重,日本的灾后重建工作已经艰难步入正轨。

  

  作为日本地域上的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也将不可避免的卷入到这场艰难的重建工作之中——不仅指日本经济的重建,还指自“撞船”时间以来陷入低谷的中日关系的重建。

  □ 记者 季凌霄 高庭艳

  康凯 李楠  发自上海

  

  地震之后五个礼拜,日本经济所遭受的间接创伤逐渐显现。日本财务省20日公布了一份报告,称3月出口环比下降2.2%,为日本出口额16个月来首次下降,而由此导致的贸易顺差环比下降78.9%。

  

  中日经贸未现重大波动

  

  中金公司在震后第三天发布的报告中预见了本次日本地震重建启动的滞后。报告特别指出,“本次地震对区域经济的打击将超过神户地震”。同时,众多国内商业分析机构也对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普遍的看法是,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供应链中断和日常贸易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安认为“一方面,受灾地区是日本零部件生产企业集聚的地方,他们供应的零部件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另一方面,日本短期内会大量需要进口应急的农产品和食品。”

  然而,并非所有的蔬菜和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对日出口上获得份额。根据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即使灾后需求量增大,日本依然对食品准入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国内获得这一出口资质的仅有35家企业。

  “钢材和建材也是一样”陈建安说,“我国生产的建筑材料含笨太高,质地也比较脆,很难满足日本的建筑要求。”浙江某大型商业投资机构分析员王泽也对记者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所在的分析机构对震后一个月国内多个港口的贸易量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中日贸易并没有在短期内受到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出口订单获增的行业相对于中国经济总量来讲都算不了什么,只能是局部的现象。”

  海关三月份数据显示,3月中国对日出口同比增长37.6%,创下2001年3月以来的最高。但是,2月份地震前的同比增速8.7%也创下了一年里的最低。在过去的的一年中,共有 6个月对日出口同比增速超30%。

  “三月的数据并不具备代表性,评价中日贸易还需要中长期数据支撑,”王泽分析到,“,中国企业当下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多的机会应当在震后重建逐渐复苏的市场中。”

  

  “外交复兴”铺路震后重建

  

  与经济重建的滞后性相比,自“撞船”事件后陷入低谷的中日关系迎来升温契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派遣救援队前往日本,并随后赠送给日本水、柴油等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回应,4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媒体上刊登题为《纽带》的文字广告,向国际社会表达感谢。

  除了地震上的人道主义关怀,“撞船”事件后搁置的许多问题也被重新讨论。本月12日,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在电话通话中就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进行了讨论,日本外务省网站显示,双方的通话还涉及到了环境污染、东海和平等内容。另据消息人士透露,早在二十天前,中、日、韩三国外长在震后第一次的外长会议中就曾讨论了许多三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中包括重开东海油气田开发谈判和朝核问题。

  4月18日,日本外相松本刚明在外务省会议上表示准备开展有助于日本地震灾区重建的“复兴外交”。报道称,该政策的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吸引外资对灾区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进行投资,吸引游客重返日本等。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日本启动了多项改善中日关系的举措。4月22日,“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说明会”在上海召开。核专家佐藤达夫向上海媒体介绍核电站事故处理的进展情况,并重点推广日本食品和日本旅游;担任日本应庆大学客座教授的冯玮收到了来自日本的邀请,他被委托组织一批学者在七月份前往日本考察。“当然还要组织一批记者,日本希望我们的考察为震后的旅游业进行宣传”冯玮说道。

  

  中国乐见“更活力的日本”

  

  4月21日下午七点钟,自称中日关系“观察者”的加藤嘉一在复旦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在演讲开始前2个小时,教室里就已经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年轻人期待加藤能为他们解答关于中日关系的疑惑:一方面两国都在邻国受难时通过物资和精神上的援助充分、持续地释放善意;而另一方面,两国在政策酝酿和实施过程中又经常出现矛盾和摩擦。中国民众认为,国民感情、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导致了两国间的负面关系。

  本月17日希拉里访问日本,表示美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制定措施,帮助日本从危机中回复;而之前日本向海水中排放核废料,也仅仅通知了美国,没有通知近邻中、韩、俄三国。另据媒体报道,日本高科技产业在产业转移中也将战略性的避开中国内地,“以防止中国在日本的产业转移中受益”。

  冯玮认为,震后中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日美同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是日本本身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对本国市场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保护。”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贺平同意上述说法,同时他对日本的策略表示理解“日本的一些核心技术是其安身立命之本,采取比较谨慎乃至保守的策略是自然的。” 

  贺平认为,“尽管国际关系中有相当的现实主义成分,但是双方发展的意愿都是一样的,中国乐见于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日本,日本也不应当继续怀疑中国和平崛起的诚意。发展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