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交响曲》:
作曲家王西麟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经历了长时间的创作酝酿过程:早在1968年的"文革"时期他身处逆境之中被押解到各县各村去批斗的跋涉旅途之中即有了萌念,1990年9月完成。1991年3月首演。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演奏约58分钟。作品具有宏大的气势、丰富的色调以及基于作曲家内心深刻体验的哲理内涵。音乐基调凝重、深沉,表达出作曲家对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深关切和严肃思考,又是一部个人抒情的悲剧性和史诗性的无标题交响曲。
王西麟,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云南音诗》等。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
作曲家郭文景代表作之一,取自李白的长诗《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作曲家也用此句概括第一乐章。乐章开始就出手不凡,一个微弱、空灵的48拍长音顿时揭开"愁空山"的面纱,从缓板到慢板,尾部有带有下滑音的"单音动机"和弦乐极高音区的音色,不断营造出凄凉、迷朦的梦幻般的意境。戴亚用八孔笛演奏,已经感叹是最难的笛子协奏曲,而上海的唐俊乔还能用六孔笛演奏。
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乐《蜀道难》、协奏曲《愁空山》、室内乐《戏》、《甲骨文》和《社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