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高考三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高考 举国关注的战役
各国高考 各有高招
燃情岁月· 高考纪念册
中国高校收费高 寒门子弟望而却步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高考 举国关注的战役

  在邓小平复出召开的第一次国务院科技教育座谈会上,他是第一个提出恢复高考制度的人。  

  在北京中信大厦的办公室,温元凯进述了那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今天重温仍振奋人心的会议。他是参加1977年国务院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最年轻的代表。温元凯从一个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中国改革进程的推动者。 

  

  突然成了邓小平的客人

  1977年暑假,身为中国科技大学助教的温元凯从中国科技大学回上海度假。有一天,弄堂里传达室的老大爷突然告诉他说有中央办公厅的电报。温元凯一听特别奇怪:我一个小小的助教,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有什么关系?电报通知他到北京开会。但买机票时遇到了麻烦:要单位的介绍信,而温元凯的单位在合肥。后来,还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他安排的机票。

  8月3日,在机场迎接温元凯的是当时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他告诉了温元凯一个更加振奋的消息:“这次座谈会是邓小平副主席邀请的,明天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开会,开4天,8日结束。邓小平要听大家的意见,你做好准备,要踊跃发言。”

  

  教授检讨 小平皱眉

  温元凯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到会场拿到会议资料,打开名册一看,他大吃一惊。这个名单上都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其中有北京大学的周培源,清华大学的何东昌,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南开大学化学家杨石先,杨石先当时已经82岁了。此外还有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中国医科院的黄家驷教授,中国农科院的院长金善宝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童第周、王大珩、张文裕等等。

  “50岁以下就3个人,40岁以下就我一个人。”温元凯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邓小平穿了一身军装,神采奕奕。邓小平说,科技、教育已经荒芜一片,他要先管科技和教育,给大家当后勤部长,“你们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尽管提出来”。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左的思潮在社会上还很猖獗,所以33个代表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经过再三动员以后,大家推年纪最大的人发言。“我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杨石先教授,他一开口就检讨自己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一定要好好改造,下工厂、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观察邓小平的反应,发现他老皱眉头。”温元凯回忆说:“听完他的检讨以后,邓小平要大家畅所欲言。我记得接着发言的是苏步青教授,他总算发了一点牢骚,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邓小平马上就讲,要给苏老配备助手。中途休息的时候,担任这次会议组织工作的几个人鼓励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人要大胆发言,暴露问题,反映问题。我心里就振奋起来。”

  

  “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

  “因为我是‘小人物’,在座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师长,所以还是没有敢举手发言--当然,我肚子里有很多话要讲。记得是下午的时候,我就利用插话的机会,说我还有话要补充。邓小平说可以。”

  温元凯就利用插话的机会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这十六个字叫做“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发言后当场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我们大家都一愣,什么叫3/4?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我当时胆很小,不敢讲不要领导批准,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大家更高兴了。”事隔30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温元凯仍然很激动。

  “我记得邓小平说今年就改,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说,工农兵招生方案已经发下去了。邓小平当场就说,发下去了可以收回来,推迟几个月。今年就恢复高考,不能再耽误一代人。邓小平做了决定以后,我们所有的代表,包括人民大会堂端水的女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了整整5分钟。” 

  

  1977年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结束时,邓小平对他说:“温元凯,你是这次会议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到我这样的年龄一定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句话激励着我到现在一直很努力地工作,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为国家、社会、民族做点应该做的贡献。

  从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那一刻起,“高考”就注定了要经历它在中国长达近百年的不平凡生涯。萌芽于西方的大学选拔考试,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夭折”,解放后被扶正,“文革”期间被迫害,后来得以复兴并发展壮大至今。

  30年,是一段可以改变几代人的燃情岁月,而当这段岁月浸漫书香,承载凝望,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也一定会随之飞翔。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