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鼓浪屿已经启动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并计划在2013年冲击世遗。然而目前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似乎不容乐观。鼓浪屿1949年以前建成的外国领事馆和华侨、官僚的私家庄园等建筑共有60万平方米,约1200幢,但是由于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几乎成了危房。
一些老建筑年久失修
据当地居民分析,这与岛上人口流失且人口结构不合理有关。岛上的老人回忆,鼓浪屿曾经是个热闹的地方。有工厂,有各国风情的洋房,熙熙攘攘的游客,常住人口通常保持在两三万人以上。1993年,厦门市政府出台《厦门市城市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按“只准出、不准进”的原则严控鼓浪屿人口。2004年出台的《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显示要将岛上人口裁至1.2至1.5万人。厦门市规划局一位工作人员指出,“当初提出疏解岛内人口与工业是出于保护岛屿考虑,因为那时岛上有大量工厂、学校等各种单位,给岛屿带来压力。于是我们规划将人口减到1万至1.5万。现在已经达到目标了,但是仍然有更多的人在不断地往外搬,并且现在看来我们做完了人口减法以后,破坏了岛内的平衡。”
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鼓浪屿上常住户籍居民6800人,空挂户7100人,外来人口7300人,其中常住户籍居民中有残疾人口3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由此看出,目前鼓浪屿不仅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常住户籍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比例几乎为1:1。出现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的问题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二元管理体制下的鼓浪屿保护
2003年底,厦门完成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后,为了发展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厦门市政府于2005年1月31日出台了《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市政府设立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实施统一管理。设在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了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除了风景名胜区建设,鼓浪屿还有居民社区的建设,其隶属思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鼓浪屿街道办管理。这便形成了鼓浪屿二元管理体制。
一方面为了解决历史建筑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和保护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考虑,几年前,厦门市政府曾责成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的前提下,扶持和鼓励鼓浪屿家庭旅馆的发展。于是短短几年间,鼓浪屿家庭旅馆蓬勃发展起来,截至2010年12月,提出开办申请的家庭旅馆已达110家,其中开业90余家,但领取执照的不足70家。
鼓浪屿家庭旅馆协会会长许一心说,家庭旅馆避免了老建筑荒废,但也存在种种问题:部分无证旅馆不仅将老建筑色调从“红砖、灰墙”变为“红黄、翠绿”,还破坏了外观和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