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电影 邱悦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中国电影:票房有进步 创意待努力
12月电影上映扎堆
圣丹斯电影节2012年1月举行 肖恩-潘新片入围
"倾城之泪"酷似韩国电影 导演:并非有意抄袭
      
 
版面导航
下一期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中国电影:票房有进步 创意待努力

  年末部分上映电影海报

  

  2011内地电影市场呈现出喜忧两张面孔!喜的是影院票房已经突破120亿元大关,正在上探130亿元票房新高。忧的是,在前10个月100亿元票房中,150部国产电影的票房竟然还敌不过50部进口大片的票房。

  如此尴尬的局面或许会因《金陵十三钗》的隆重上映而有所改观。当张艺谋奔走在商业的征途上与观众渐行渐远时,他用这样一部影片证明了自己还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之一,证明了他还没有忘记观众。

  这一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也不得不正视中国电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中国电影如何在攀登票房高度的同时,攀登上精神的高度,是每一个电影人必须给观众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回答。

  遗 憾:150部国产片不敌50部进口片

  闭上眼睛,回顾这一年来你有哪些记得住的电影?《哈利波特》、《变形金刚3》、《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2》、《辛亥革命》……当然还有正在上映的《金陵十三钗》。

  几乎所有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给出了类似的答案,这个顺序也与票房排名几乎一致,《变形金刚3》与《哈七(下)》分别取得11亿元与4亿元票房,《建党伟业》票房也达到4亿元。

  数据表明,今年前10个月内地共有200部影片上映,其中国产片150部。但是,只占总上映数20%的50部进口片却取得53亿元票房,而150部国产片才取得47亿元票房,也就是说,150部国产片的票房不敌50部进口大片。这多少让中国的电影人感到有些尴尬。

  国产动画片更是败得一塌糊涂。2011年有《藏獒多吉》、《魁拔》等多部国产或合拍动画电影上市,但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大电影延续往年辉煌取得过亿票房外,大多数惨淡收场。究其原因,正如出品《魁拔》的“青青树”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说的,“像喜羊羊那样,从漫长的电视台播出开始进行铺垫和预热并不是每个动画制作企业都有的耐心,梦想一夜成名、一炮打响,让大多数动画企业从创意到营销各个环节都显得十分浮躁。” 

  南京老电影人欧阳冲认为,这种浮躁不仅是动画片的通病,也是目前国产电影的通病。虽然影市的红火托着这些影片没有赔钱,但电影呈现缺乏丰沛的人生,难以抵达观众的心灵深处,这直接损害了国产电影的口碑和市场。

  “取得亿元票房的国产大片中,古装片占了几乎一半!题材单一,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南艺影视学院李剑博士对记者说,“古装+动作自《英雄》起几乎成了国产大片的代名词。然而近十年来的狂轰滥炸,严重透支了观众对这类题材的审美耐心。”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观众已对古装大片产生了逆反心理。五一期间,《战国》、《关云长》两部大片都走古装路线,暑期档接踵而来的大片《武侠》,男主角又与《关云长》同为甄子丹,类型、主演的重复,让这些古装片最终的票房表现均未达预期,特别是《关云长》因口碑不佳,公映首周过后票房迅速萎缩。

  反观进口大片,首先在题材上就避免和别人重复。伊拉克战争、金融海啸、失业与创业,都成为影片题材的来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像《拆弹部队》《社交网络》这些年度大片,创意都源自现实,而这正是国产大片最匮乏的。”李剑说。

  

  感 悟:不管大片小片,有观众才是好片

  就在所有人都对今年国产电影感到失望的时候,接近年底,却有两部风格和类型迥异的国产片给中国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一部是年轻导演拍摄的小制作电影《失恋33天》,另一部是大名鼎鼎的张艺谋新作《金陵十三钗》。一大一小,两部电影似乎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两条道路,但殊途同归,它们以不同的路径取得了可以说相同的成功。

  星瑞影业企划经理陈青峰认为,与去年、前年相比,今年中小成本片中雷同题材不多,特别是恶俗喜剧、山寨风有所收敛,故事人性化小片开始抬头,如果说年中《钢的琴》由于档期遭遇《哈利波特》而生不逢时,那么《失恋33天》,在《铁甲钢拳》和《丁丁历险记》的前后夹击下,不仅收回了成本并成为票房黑马,题材的独特性和贴近性应该说是它成功的秘诀。

  电影评论人舒克对记者说,“失恋”的成功意味着大片不必大制作或大明星,而是主题要大、价值观要大,“失恋”3亿票房足以跻身大片之列。国内一些电影人对大制作着迷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忘记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初衷是什么。

  另一部让人欣慰的电影当属正在上映的《金陵十三钗》。谁也不知道这部影片年底究竟能赢得多少票房,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这部张艺谋影片已经变得不那么张艺谋了。

  提到张艺谋电影,人们脑海中总能浮现出夸张的大色块的运用,华丽繁复的服饰,性感的女性人物,甚至古装+武侠的套路化情节。尽管张艺谋扬言每部电影都不重复自己,但几乎每部电影都可以符号化地认为是“张艺谋说、张艺谋指出、张艺谋认为甚至是张艺谋强调……”从好的方面说,这些电影具有明显的张艺谋风格,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影评人对这种张氏风格不以为然。

  “当十三钗上映之初,有许多人摩拳擦掌,削尖了笔尖准备口诛笔伐一番。但是,当看过电影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张艺谋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好故事。而这部电影最明显的变化是,导演张艺谋退居到了幕后,真正的故事和剧中的角色走上了前台。虽然旗袍的夸张色彩与性感的女性身体仍在强烈地暗示这还是一部张艺谋电影,但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让观众忘记了张艺谋。”李剑对记者说。

  南京电影厂厂长郭晓伟认为,这一大一小两部影片给中国电影上了生动一课。那就是无论是大明星、大制作还是小明星、小成本,为观众拍片才是硬道理。大导演如果太自恋,沉醉于表现自我而忘了观众,观众照样不会买账;没名气的导演,只要心里装着观众,市场不会辜负你,或许会像“失恋”一样,给你创造一个票房奇迹。因此,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并不重要,赢得观众最重要。

  支 招:重视营销,但别出滥招儿

  2011年几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竞争的白热化让电影营销手段花样翻新。今年电影营销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微博营销和粉丝营销。《失恋33天》的官方微博聚集了10万粉丝,相关转发超过500万次,如此强大的微博影响力让这部影片还未“着陆”就已经取得了一半胜利。

  营销手段的多样化,说明电影制片、发行方和影院对营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很多制片方因急于推介作品而导致营销用力过度,引起了观众反感。正在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就是一例。影片上映前,女主角那篇名为《我和贝尔拍床戏》的文章恰到时机地被登载出来,一时成为话题,也给人无限想象,但令制片方始料未及的是,文章才出笼,便引来媒体一片炮轰,更给读者留下了恶劣炒作的不良印象。

  然而,类似这样的营销手段在这一年仍是层出不穷。《单身男女》公映时,古天乐和高圆圆的“激情戏”被大肆宣传,宣传文字如此描述:“床榻之上肌肤相亲,古天乐大秀古铜色的好身材,高圆圆也展现出她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其实所谓激情戏不过是一场热吻而已。

  《硬汉2》的推介更是盯紧了中国首位世界小姐张梓琳的“裸戏”献身,可看过电影后,所谓大尺度沐浴戏其实是张梓琳穿得严严实实的下水镜头。

  此外,借大牌明星造噱头也被《致命请柬》发挥到极致,以至于黄渤、徐德亮都“被主演”,结果观众看完近两个小时也没看到这两位名人的影子。

  欧阳冲认为,电影营销的升级与乱象,其实是内地电影市场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电影市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都在以超20%的幅度增长,市场的扩张客观上为许多新片提供了生存空间,只要混个脸熟,差不多的影片都可能在市场上切一块蛋糕,不少影片为了引起关注,常常先声夺人,甚至使出下三滥的招数吸引眼球,但在营销上无论怎样用力,都不应该忘记唱主角的永远是内容。

  品质决定成败,希望中国电影在2012年逐渐走向理性,不是靠噱头和卖点来忽悠观众,而是让电影自己站出来说话。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