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复旦校园文化活动龚瀛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娱乐快讯
走进复旦公演话剧《小巷总理》
复旦第21届社团节开幕
“达人秀”风潮席卷大学校园 决赛相辉堂上演
“一二九”歌会的台前幕后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复旦公演话剧《小巷总理》

  去年6、7月间,在社团指导老师周涛、几个剧社老社员与核心骨干的商议下,剧社决定创作一出反映大学生社区生活的话剧。朱忠壹回忆道:“我自己就参加过社会调研,当时要写这个剧的时候,把调研以来共计10万多字的材料都一一拿给老师过目。”

  为了写出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区的真实缩影,编剧时还听取了居委会大爷、阿姨们的诚恳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希望借此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学会吃苦。”

  起:“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目前,复旦剧社《小巷总理》剧组仍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11月3日,在校内进行《小巷总理》的第二次演出。

  对这群年轻的演员们而言,正如杨小过在全剧的最后所大声念出的那般:“一切皆有可能,梦想依然燃烧”。《小巷总理》是他们梦想的寄托处,也是80后“大学生村官”和“小巷总理”们的自我坚持;而一切的困难与挫折,从排练中的喜怒哀乐,到整个社会中大学生们在基层一线挂职时遇到的矛盾冲突、代沟问题等,都将让他们蜕变、成长。

  承:“后来她成了戏里最出挑的人物”

  “如果有人怀疑,居委会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怀疑居委会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燃烧,怀疑我们的力量———那么今天这些疑问都有了答案。”

  这是《小巷总理》第七场“尾声”中男主角杨小过用满腔热情喊出的一番话。在一系列的好事坏事、一连串的喜怒哀乐后,这位善良、新潮、有抱负又有些叛逆的80后大学生结束了自己在社区的第一轮工作。

  10月28日下午2点,复旦剧社原创的《小巷总理》走进五角场文化中心,拉开了二度改编后的首场公演序幕。本剧取材自复旦大学师生“下基层、进社区”的真实调研经历,故事描述了大学毕业生在居委会实习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复旦剧社艺术理事会秘书长朱忠壹说,“这其中体现的复旦精神、复旦特色、复旦人所关注的点点滴滴,是你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

  转:“罗生门游戏”与“连排的质变”

  虽然剧中的每个人都不是表演专业或艺术特长生,但人物的演技无疑是复旦剧社中独到的亮点。从坐排、走排、连排到上台表演,要下的功夫绝不只背台词而已。朱忠壹介绍道:“当时七天至少排六天,剩下一天也是点评排练的效果。”一天两排的强度占用了演员们一大半的课余时间,大家都坚持到了现在。

  剧中的“李楼长”这个角色是个49岁的下岗女工,典型的更年期症状。饰演李楼长的是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蔡一一。为了演好李阿姨,她努力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找到接近的人物,观察、模仿她们表达感情时候的方式”。饰演男主角杨小过的肖遥回忆道:“当时大家都没什么感觉,特别是‘李阿姨’,年龄、性格差距都比较大。但是,她后来成了整出剧中最出挑的人物。”

  合:“一切皆有可能,梦想依然燃烧”

  付出总有回报。2009年11月底,在“莘莘学子爱国情—2009年上海市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中,《小巷总理》荣获一等奖;今年8月,该剧入围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

  有意思的是,突破瓶颈期的关键竟在一个小小的游戏上。“当时我们玩了一个‘罗生门游戏’,”朱忠壹说,“每个人依次上台去,第一个问题谈自己对整出话剧的理解,第二个问题谈自己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定位。”直到那时,演员们才发现,彼此对剧中人物的认识有如此多的不同和偏差。通过游戏交流、沟通后,大家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也慢慢寻找和摸索着“戏感”。

  对于肖遥来说,真正的转折则是在“连排的质变”上。“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感觉,就是突然默契了,像一对男女之间突然有了爱情的火花一样。男主角不仅仅意味着荣耀和掌声,更多地意味着付出。”据肖遥回忆,去年还差一个礼拜快登台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那天)演得不好,周涛老师说了我们两句,觉得大家都不给力。我偷偷跑出去哭了下,回来当成上了个厕所继续排,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肖遥淡淡地笑了,“演戏嘛总要受点刺激才会更努力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