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台湾交流 杨绪伟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文化大学简介
台湾:心灵滋润的旅程
此生有幸,走过台北
一次与台湾交谈的机会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次与台湾交谈的机会

  ——我的2010宝岛夏天

  文/杨绪伟,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交流

  要问当初为何要来台湾,我确实给不出一个丰满的答案。实话实说,我会把彼时的动机归结为“好奇”、“好玩”、“想到对岸看看”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似乎与台湾人口中惯称的“大陆客”并无二致。

  然来到台湾,每每玩至兴起,却总要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交流学生”,不是“观光客”。在公视实习时曾观看一部节目组欲购买的片子,片子里受访的大陆交流学生对着镜头,十分郑重地说:“我们是来这边做深入的交流的,而不是简单的置物交换。”听起来虽头头是道,但“交流”这个词于我看来过于神圣,我更愿意把这一事项看成“交谈”。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在发起对话时企图心很强的人,好奇之心也不至于每时每刻都渴望与台湾人谈上几句;但我珍惜每一次和他们对话的机会,不论对方所言有用或无用、有关或无关,我都感激这样的“交谈”机会。

  至少,这样的交谈是双向的。好奇的不仅是我们,事实上我们也是被好奇的对象。更感欣慰的,在于对话时彼此能互相给予的开阔心态与胸襟。在文大的导师庄伯仲教授曾略带担忧地问我:“有没有与人发生过冲突?”我只是一笑,不管是两岸三地,五洲四海,还是世界各地,彼此交谈,求同存异,何致冲突?或许正因为都是平凡人的身份,才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言谈吧。我也曾经担心台湾人对我们的看法,但一次次的交谈下来,似乎所有敏感的问题都不再敏感,双方不过是针对问题,各表看法,交换意见罢了,并无再多牵涉。而至于其他那些敏感领域外的话题,诸如生活、购物、城市等等,更是彼此愿意聆听的方面。交谈中,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原来大家如此相似,在我眼中,同远远大于异。

  

  二、关于媒体实习

  如果用我以往实习经历的考量标准,在公视短短一个月的实习实在是无甚成果可言的,除了一个十分钟实习记录短片被《独立特派员》节目官网收录。但实习结束,看着页页附着着公视新闻部余副理评论回复的实习日志,才惊觉另一种实习成果的收获——我的见闻与想法。而一开始略感排斥、觉得仿如“指定功课”一般的实习日志,被装订成册后发还与我,才感觉珍贵得像是一段人生旅程的记录。看见纸上那略显肤浅却十足真实的字字句句,一张张实习见闻的画面也重新浮现,印刻脑中。这一部分,仅摘本人一篇实习日志为代表,作最真实的心得表达:

  (2010/9/16)流言。

  苏贞昌说,流言止于智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怎么好像不久前的郝、朱才刚说过。

  在采访组的旁观式实习正式进入尾声,形式上仍然没有更新,更新的只是见到的人物罢了。加上今日所见的苏贞昌,蓝绿阵营,从主席到五都候选人再到市议员,基本都被我眼球所涉猎。不说好坏,至少从概率上,一般大陆人一辈子,即使有机会来台,也没法把这些人物见个遍。尽管我总把“对政治不感兴趣”挂在嘴边,但这样的幸运,我是必须承认的。

  来台前,对台湾的政局大抵只有基本的了解,只是听说“很热闹”;到台后,看着大街小巷上议员们的广告海报,略有感知些政治气氛;没想到心理还无足够准备,就在短短两周多的时间里,身处台北各种政治场合中。只惜,眼见这潭水,却不能清澈见底。人物时常就在距离我几米的地方,他们面对摄像机说出的字句我也仔细倾听记录,可是这些举动背后的意涵,我始终弄不清。日日在办公室里翻看各家报纸对当前政治局势、选情等状况的解读,时常感叹记者们的思维之丰富,政治情状认识之深厚。譬如说,郝龙斌和李永萍本人都宣称李永萍的辞职是“请辞获批”,但几乎在所有媒体眼中,李永萍都是受国民党党中央影响而被辞,以拯救郝的选情。此种等等,好似大家心知肚明的尝试一般。某些时候,我似乎觉得台湾的民众,甚至记者们,幷不是那么关心政治,作为局内人的他们,似乎看得比我们这样的外人还淡。尽管如此,一经说起政治,每个人都能给你大说一番,头头是道,听起来像是政党政客肚里的蛔虫一般。

  在采访车上,不时也能听到跟随的记者聊起几句,诸如谁注定是选不上了,而选上的又不是真心想当此职,等等等等。他们谈起的时候,必定是一种轻蔑的语气,讥笑如饭后的闲话谈资,仿佛蓝绿谁赢谁输,五都谁多谁少,甚至总统是谁,都和他们无甚厉害关系。不知全民开讲政论的时代在台湾是已然过去,还是根本未出现过。反正此时此刻,我确实搞不清楚所谓“政治”,在台湾民众的心中到底算什么?是人人都可以分一杯羹去当民代、党议员的大杂烩,还是大部份人早已不甚关心、只是看看热闹的冷宫?或许,这个答案,在地人也无法说出个确切吧。

  昨日与余副理的交谈,得知公视是公认的中立于蓝绿之间的一台。操作上,要保持中立当然有难度,可是目前蓝绿两营各自出招,自动就给媒体配置好了每日的平衡内容,电视新闻的拼接、报纸的两侧排版,省事多了。而据介绍,所谓的蓝台、绿台也逐渐共识到平衡的操作思路。我倒认为,反正蓝绿本来斗得火热,各种叵测、各种存疑、各种攻击,从未消声。那作为媒体,不如也各取所需,各说各话。反正,在如此热闹的政治情境中,谁说了什么,都不过是“流言”罢了。

  (余副理批复:“政治是一种生活,不只是场子。政治跟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既拒绝不了,也可以不必过度拥抱。”)

  最后还是感谢。感谢陆委会,感谢文大新传学院,赠予我这样一次聆听台湾、与台湾交谈的机会。2010年8月15日至10月14日,无疑是我人生路途中的珍贵段落。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