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璐嘉,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拉尔夫.爱默生说过:“文化的真正考量,不在人口的多寡,也不在城市的大小,更不是粮食的产量——这一切都不是,而是其所培育出来的人才。”——台湾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两个月的交流,在与这里的人群不断相识、接触的过程中,台湾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文化不知不觉一点一滴地沁入我的肺腑,滋养我的心灵。
台湾的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多少还有落实中华文化当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格,这是非常让人感恩着迷的风格,台湾这点非常可贵,一定要保存。”没来之前,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中华文化当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格”是指什么?这两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台北,所以更多的是感受台北的氛围,感受到大家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的文明、友善、礼貌。这是让人熨帖的温热。
捷运车厢里几乎没有人会大声说话,不管前面有多少人在等待都会很自觉地排队;在街头问路,我遇到的台湾人不但会很详细的说明怎么走,甚至还有人会把我送到目的地——尽管很远他又不是顺路,让人窝心到漫出来;“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比语气词听到的还多……在两岸三地都很有影响的作家龙应台曾说衡量文明的程度就是看它怎么对待弱势群体。从入台第一天起,无处不在的透明捐发票箱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发票存在中奖概率,大家把发票投进去就等于捐出了自己中奖的可能性,如果这张发票中奖了,奖金就将南归慈善基金会使用,用来救助老残穷等。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在这里能见度也非常高:公共交通上的博爱座、聋人识别闪光灯;公共场所必须设置的公共哺乳室等等无不体现出社会对他们公平善意的对待。
现在,购物完毕寻找捐发票箱已成了我这个大陆来台交换生的一种习惯,我想是这个城市人民的素质感染了我,在这里拥挤的人潮带来的温暖多于困扰。
9月1日,是我初次来到中央通讯社的日子。也是那天,从没有感受过记者节的我有幸观礼了当天晚间举行第二届「中央社新闻奖」颁奖礼,让我感受到了中央社充满人情味的社内文化:征集网友摄影作品形成互动、鼓励师徒培养制度串联新旧、支持医疗救援团队传播爱心、奖励优秀新闻作品鼓舞人心……我想正是一种与时俱进、注重传承的“人性”文化铸就了中央社历久持新的活力与视野吧!
重视“人”的精神还体现在中央社对于实习生的态度:给予绝对的空间与信任。从报到的一天起,两岸新闻中心的张声肇主任就告诉我,一切以我的需求为准。这让我很是意外,以往在大陆媒体实习都是等着活动的派发,被动地去完成采访报导。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略悉门径,30个日夜转瞬而逝,现在回想,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我跟过蔡武访台,访过兔斯基创作者,看过歌剧评鉴会,拍过无数照片……在开拓眼界的同时,不经意间也有了不少实习成果。虽然期间我犯了很多错,但是大家都很包容我,只是指出了错误。玫兰姐的那句“怕犯错就不会成长。”这句话我时时记在脑内,鼓励着我前进。
台湾之行临近尾声,但是这里的人、这里的情将继续滋养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