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世博心》沈婵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早上6点啃包子 下午5点睡了一车子
上岗前夜 “静悄悄”
世博:为何去看?看什么?怎么看?
志愿者微博
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
城市站点那些事儿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博:为何去看?看什么?怎么看?

  围观世博

  来源:《文汇报》4 月27 日

  作者:汪涌豪

  (原文摘编)回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口号,要特别指出,基于此次办博前期投入之大、准备之充分,还有全国人民和上海市民的高支持率,成功当无问题;再基于其占地之广、布展之精和文化演出之丰富,精彩也能保证;但要做到“难忘”,就不那么简单,因为它不尽像前面两者,重在既有的过往,更着眼于将有的未来,即它得让人有回味、有畅想,由此抵触到心底最浪漫的部分,这显然是对更高的享受层级的期许。而真正高品质的享受,许多时候,恰恰都是由这种回味得来。这种享受的“溢出效应”关乎“后世博时代”城市发展的远景,决不是派发完“城市名片”就能自动生成的。

  作为全方位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盛会,世博会带来的持续效应,无疑将极大激发全球城市的创造热情与生命活力。许多人喜欢拿它与奥运会相比,其实相对而言,世博吸引人欣赏与享受当下,更启发人思考与探索未来,因此更具有人文的广度和意义的超越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相信,如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至于沦为“物质都市”与“欲望都市”,进而向上提升为“人文都市”,世博会必将比其他任何一种全球性盛会,更能为我们留下比“狂欢”更难得更宝贵的精神遗产。想想世博会由最初荟萃工业科技与产业技术的集会,发展到如今不同文化交流与互通的平台、市民启蒙教育与培育创新人才的场所,我们就可以知道,那真正懂得欣赏并得到享受的,必定是有更多思考、更大关切的人。如果将此“难忘”化为激励,着眼于未尽的努力,担荷起更大的责任,是不是能在回味无穷的同时,获得更大更崇高的精神享受?

  

  【点评】超越时间对自身的限制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世博会所指向的,是一个实体化的未来,被释放的想象力因其日常经验上的不可能性而变得意义非凡,想象力源自于人,而”人文”一词,也就依托于这种想象力而变得充满张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