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厦门散步 杨婷婷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厦门踏浪去!
鼓浪屿作家连岳
厦门——购物天堂
厦门——住宿
厦门——珍惜鸟类
厦门——特色美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浪屿作家连岳

  鼓浪屿,与厦门不过5分钟轮渡之隔的美丽小岛。连岳,这位在文字中直接对世俗生活表达观点的专栏作家,就生活在这清静之地。他把采访地点约在古老楼群中的 “花时间”----秉承“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理念生活着的AIR夫妇开的咖啡馆。

  没有文章中的犀利笔触,眼前的他如此亲切平和。他和文字当中的连岳一样真诚、直率,不管是自己过 往的“丑事”、被喜欢他的人津津乐道的事情,还是现在的状态,从他嘴里说出来,都令人感觉淡淡的,还略带点调侃,但是,表达的态度很明确。

  没有约定采访结束的时间,就这样一直聊下去,他一点儿也不着急。鼓浪屿,很慢,慢到仿佛失去时间概念。这就是连岳选择的生活。“你完全不懂自己在干嘛,不懂自己的前途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将来要干什么……”我小时侯是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那是个大家庭。反正没人管你,就一个人待着呗。当时的社会太单调太无聊,而书籍里的东西总是非常新鲜好玩的,所以最大的 爱好就是看书。印象比较深的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那是最契合小孩子性格的东西,新奇、古怪。我一直没有跟父母亲在一块儿,读高中时住校。 高中毕业以来都是自己做主,父母亲对我很头痛。我高中成绩不好,只能读师专----专门培养农村中学老师的学校。毕业时,分配在地区所在城市的一个职工夜校。那种时空里面,这已经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轻 松、有是个所谓地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但是,我很讨厌这种生活,觉得挺没意思的,挺压抑的。你完全不懂自己在干嘛,不懂自己的前途在什么地方,也不喜 欢当老师。只知道自己是个文学青年,也会看看书,写点东西,指望着发表点什么。那个时候在地方的小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就会高兴得半死。我当时在龙岩拿200多块钱,一调到厦门就拿1000块钱,感觉非常非常爽。我所有动力都是为了钱,为工资更高。那时我在检察院办公室负责写一些材料,也 给报社写通讯、评论,偶尔从报社记者那里知道,他们一个月有2000块钱,我又想,是不是调到报社去?因为这个动力到了报社。

  媒体里面,地方报记者的荣耀感是最强的,因为你是机关报,在当地行走会觉得自己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当时大家都在循着权力核心走,我也是其中一员。到检察 院会觉得,比当老师牛多了,我是个有权力的人,能穿制服;到地方报时就觉得自己是个小名人,很神气,是个党报记者。这种情绪肯定会有,而且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那之后两三年,我渐渐明确自己 要什么。“不仅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追求、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 慢慢,会发现自己的理念与所在报纸的理念越拉越远。到后来,不仅是为了发表,还是为了追求、坚持自己的一些东西。他们希望我表达的不是我想表达的,当然就 希望找一份更好的媒体,承载自己的想法。于是1998年开始为《南方周末》写稿。那时我已经28岁,特别晚熟。到2000年,觉得没有办法容忍了,我从报社辞职了。人的选择里会有很多偶然的东西。任何稍微勇敢一点的选择,也许都会得到补偿,会有个什么东西在等着你。”南方报系是个只要你想表现,就一定给你机会的地方。你想写专栏,他们就会提供很多版面给你写,当然写不好也会被骂。就这么开始写。比起新闻,我更喜欢写专栏。当时在《南方周末》当记者工作压力不算大,一个月写一篇稿就行了,但是我特别不喜欢当记者,不喜欢那种奔波的状态。我刚区的第 一个月就碰到长江读书奖和建筑界反对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事件,这些新闻换别的记者一定会很兴奋,但是我没有感觉。后来我去筹办一份报纸,每天要去上班。渐渐发现,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2002年,也是纸媒体爆炸式发展的年份。很多新媒体出现,许多同事一夜之间就当总编了,一夜之间又全没了。媒体是很狂热,所有同事的心里都很浮躁,在这里面乱了方寸。人变的很奇怪,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有斗争,很无趣的。你就会想,一个媒体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从南方报辞职后,我就非常明确我要过现在这种生活了。大概 6年,我都是这么过的----作为媒体人,给媒体写稿,自己在家待着。2007年,PX化工项目准备落地厦门海沧区,当地居民因为环保问题发起抗议,市政府听取各方意见后决定将项目迁建。这个过程中,连岳在专栏、博客上撰写 了大量文字表达意见,被媒体评价“起了意见领袖作用”。

  本文转自:心理月刊第26期 采访者:张茵萍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