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投资近十九亿元
本报讯(首席记者 施捷 特约通讯员 宋国梵)每个街道(乡镇)设置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口(或3-5个居委会)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农村中心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上海连续13年将“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就医”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对所有26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改造。
据今天上午在浦东新区召开的最后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竣工验收现场会通报的情况,自1997年起的13年间,围绕市政府这一实事项目,本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的专项资金共计18.6亿元,先后改建了遍布各区县的269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总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
所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除了实现普通百姓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一所医疗机构的目标之外,还包括第一个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能达到“设施完善、环境舒适、就医便捷”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市通过“标准化”建设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面积平均在3000平方米左右,社区卫生服务站为150平方米左右,中心村卫生室为120平方米左右,一般村卫生室至少有60平方米。
在打造、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建设的过程中,本市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如2007年推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政策,2008年10月1日起在郊区村卫生室率先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166种基本药品零差率,引导居民常见病、多发病首诊下沉社区。
市卫生局负责人称,上海打造体系健全、就医便捷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已为在全国率先构建“1560”就医圈(即百姓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一所医疗机构,60分钟内能找到一家三级医院)打下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