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娱乐 刘宁
上一版3  4下一版  
E复旦
12
比《奋斗》更现实更残酷
我们怎样活着
肖复兴:《蜗居》是指向现实的一根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怎样活着

  话说《蜗居》

  《蜗居》女主角海萍说:“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这讲的是一个房奴,一个小三(第三者)的故事。这么普通,却打动人们的视听。《蜗居》的编剧六六说:“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管是热播剧《蜗居》还是杨浦的杀妻自杀案,反映的都是转型社会中都市白领在光鲜外表之下的不能承受之重。年轻人从来都是社会中压力最大的族群,面对就业、结婚、生子等重重人生关卡如过山车般呼啸而来,面对从学校到社会、孩子到成人的质的跨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爱情和面包的不可兼得,都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奔奔族”困惑而焦虑。

  当然,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可是在这样一片蝇营狗苟的浮华下面,在爬得更高、涨得更快、走得更远的理论指引下,“奔奔族”如何才能选择另一种“幸福而平淡的生活”?

  《蜗居》不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更不是“有两个好爸爸版”的都市偶像剧《奋斗》。这部从房子问题说起的电视剧,其争议性的话题迅速从“很黄很暴力”挪开,转向了房奴和都市生活的压力,转到了婚姻和情感的真谛,转到了贪官和小三的道德扭曲。甚至有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在网上发言,这样的电视剧也能获许播出,难道政府有意调控高房价了吗?他们相信文艺作品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蜗居》现象再一次验证了网络时代议题设置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但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能成为社会现象,《蜗居》是创作者对这个时代沉重生活的正面直视。高昂的房价如同蜗牛身上的壳,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都市的快节奏下逐渐变异,人们到底还能承受多久?其实很多社会情绪本不该由一部电视剧来承担,文艺解决不了实际的吃喝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