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文化 吕芳雅
上一版3  4下一版  
e复旦
Art
2010.1.1
No.4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
重温一曲长恨歌
关于“改编”的调查报告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温一曲长恨歌

  “上海这个城市很奇怪,固然繁华绮丽,但它真正的主人,是在这个华丽的芯子里的,未必参与这种华丽的。”——王安忆

  看了电影《长恨歌》,我才发觉小说写的是好。因为文字有太多遐想的空间,而电影只有一个108分钟的面目,仅此而已。

  在小说《长恨歌》中,上海带给人绮丽印象的同时,也弥漫着一股小家情怀。这情怀有些优美矜持,但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平易近人、可亲可爱的,这情怀的名字叫王琦瑶。小说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王琦瑶的谨慎、有点小算盘,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又不甘将就,只能撑着面子熬过凄凉一生。以及她在处理平凡琐事上表现出的风情与心机,刻画了上海小市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的特殊精神状态。王安忆的言语沉稳恬美、平静理性,呈现于我们的是平静流淌的生活表层下的暗潮汹涌。

  而电影中王琦瑶的上海特性没了,王琦瑶不再是王琦瑶,仅仅是遭遇四段风花雪月的女子,且铿锵如北方姑娘。纵使外表再如何风姿妖娆,也难使人感到“海派”气息。这是电影一大败笔。小说里的王琦瑶不会歇斯底里地哭闹,也不会哀求“小男人”不要离开自己。她是个极自重的女子,即使再苦,表现出的也是波澜不惊。

  在小说中,王琦瑶每经历一段感情都有详细的交代,从心理活动到背景铺垫,而电影把这些都删了,以致她的情感生活显得突兀生硬,让人觉不出矜持。就拿对几个男人的改编来说吧,就让我哭笑不得。李主人变具体了,貌似偶像派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可看多了大侠豪迈,只觉得土气生硬,不禁怀疑胡大侠难道只能折腾在此路上?吴彦祖在里面的扮相真是好笑,大概老关也想走王家卫式的油头粉面加小胡子的暧昧路线。老克腊基本没印象,好像就是为死亡作伏笔,匆匆过场罢了。只有梁家辉还有点感觉,老梁终究是个老戏骨,丝丝入扣,将一个历尽沧桑、默默执著热爱一个女子的上海滩手艺人演得内敛细腻,他成了全剧的线索和基调。

  王琦瑶不是惊艳的美,但也不是郑秀文一张熟脸化点浓妆就能解决的。王琦瑶是矜持的,不是郑秀文一味的冷漠就能表达的。她的演技让我有种“窝塞”的感觉。无论是少女时代的懵懂清纯,初为人妇的风情万种,还是中年时代的压抑伤感,人到暮年的心有不甘。她似乎都不能准确诠释。闪现在银幕上的只有她的大脸一张,加上木讷表情和不时的“情感冲击波”。不过想来也不能全怪她,只是草率匆忙的故事情节让一拨人走马灯似的来去匆匆,让她没有全情投入的机会。

  关大导依旧不改节奏的缓慢、叙述的简单,可这只适合小品式的电影。对于如此一部长于描写细腻的巨制,又要兼顾商业时间,以致想留得没留下,该去的又不去的,终于诞生了一部“一个旧上海丽人与四个男人的爱恨缠绵、跌宕人生……”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影像至少留给我们关于老上海的伤感和王琦瑶们的悲哀的追忆线索。无论如何,关锦鹏尝试了,郑秀文也尽力了,也不枉我花了三块零八毛的租片费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