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光华早报学术版 陈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周讲座信息
变革与传播:中国传媒三十年
专业性和新闻性的结合
中国传播学论坛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性和新闻性的结合
——《财经》讲座的听后感

  

  对于这本杂志我总有点心生畏惧。原因其实来自很基本也很简单的几个问题:发行量,读者群,盈利情况。

  某一次和资深杂志收藏家特务小强老师聊天,他估计《财经》的发行量大约在6万、8万。因为这并不是一本人人都能看得懂的东西,甚至于我们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未必能将这本杂志读得十分顺利。经济学上的众多大写名词是它的阅读和接受的门槛,拦住了一部分也许可以被称为“初级知识分子”的人。因此,它也许无法比一些大众媒体更好地影响舆论。这一点上也许它不如《南方周末》。

  而若说它影响的是最上层的精英,以及在财经行业中摸爬滚打的人士,这一点似乎也不太成立。因为,据我所知,财经人士们大都有各自的消息来源,市场瞬息万变,经济形势以

  及政策出台的消息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闪现,实在没时间等到这两周一本的杂志上摊。并且,若它们没有别的渠道,只好将这种媒体作为参考决策的消息来源的话,可能说明的只有一个问题:他们并没有很广的人脉以及强势的权力,影响力也实在很有限。这种人难以称作为精英。

  那么,似乎可以如此总结:读《财经》的人,是有能力读懂《财经》但又并非凭借《财经》上的消息进行决策的一群人。

  如此,他们为何要读《财经》呢,这些人,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我想,这群人中也许包括经济学院以及新闻学院的教授学生,他们可能会从中获取到关于一个案例的信息,借以进行某种分析。也许,还包括一些爱好广泛通晓国家形势,在闲暇时间会关注经济事件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知识分子。

  可是我妄自猜想,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部分人究竟有多少。而掌握着一定权力的精英阶层真的不读《财经》么?答案我想当然是否定的。我的猜想是,他们读《财经》为的是了解舆论,而《财经》则以它独到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舆论形态,而这种舆论形态,并非是一般自下而上地反馈。

  这里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误差。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从《南方周末》到《财经》,媒体形态的变迁反映的是一个经济社会的走向,而非那种理想当中的市民社会的走向。

  这与真相有关,但与民主可能无关。而《财经》正在全力打造财经网,这个网站的点击量.目前正逐渐赶超FT中文网。这似乎也可以显示《财经》向广度和互动方向发展的决心。

  同时,《财经》的专业性和新闻性的结合正体现在,它是在制造和散布观点和态度,而非进行财经方面的某种信息服务。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说:《财经》代表的是一部分经济社会知识分子精英的理想。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