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几乎可以说是当前城市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缩影,而对待超市的态度则时刻传达着他们对待当代社会的态度:超市可以是诗意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井然有序的商品橱柜间仿佛都消失了,每个人都可以是消费者,都在超市终端的付款机面前得到了平等对待;然而,超市也可以是被攻击的对象,因为它终究还是现代社会物质化的浓缩代表,对物质的欲念是会演化为精神上的渴求或反叛甚至是放弃,对这个社会的反叛于是也从那里开始。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再建立在生活必需品之上,超市需要你用“观看”来消费,在超市这个透明的空间内,凝视得到了新的理解。走出超市,也许生活依然残酷,但超市就是现代生活的温室,栽培着现代人的虚妄幻梦。
就福柯的微观权力观来说,人们总是在个人的、身体的层次、区域性的微观经验权力,超市空间对物品的陈列、分类与处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现代人对生活与身体的一系列栅格式规划。意识到所有这些地点都是物质和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场域,而比仅仅是无所不在的权力:超市从来不是单纯消费的所在,它生产与规划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日本就曾出现了“便利店世代”,现在的中国,尤其是上海、广州等城市,人们的生活也在与24小时便利店的相互作用下不同于以往:城市化程度愈高,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入睡时间的一再后延使得24小时便利店的有存在的必要和生存的消费土壤;反之,因为有了24小时便利店的存在,人们就可以安心地更晚入睡——渴了、饿了、烟瘾上来烟盒却空了等等,只要克服稍稍的懒惰就不会饿死、慌张。如果说24小时便利店喂饱了夜猫子的胃,深夜一片黑暗中有一家透着灯光的便利店在那儿,无疑也给了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有位专栏作家曾对比了上海和北京两地的便利店,有一个小细节的描写让人觉得颇有意思,说是一个上海的女孩子去北京的亲戚家玩,亲人就会说,一个女孩子家晚上十点以后不要出门,不安全;而在上海,就鲜有家人提醒,想必这与上海“哨岗式”的24小时便利店的散落多少是有些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