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独立音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独立音乐面面观
Indie是什么?
林暐哲眼中的苏打绿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立音乐面面观

  对比三年前,这完全是一个面目全非的歌坛。身边充斥着泛滥网络歌曲、选秀唱片、多栖明星,真正科班出身的唱片歌手统统退居二线。与之相对应的是,唱片销量连年缩水,网络下载铺天盖地,歌坛从来没有像现如今这般黯淡这般乱。但与此同时,华语独立流行音乐却像一股纯音乐的清流逆流而上,在一派熊市歌坛的歌坛全线飘红,歌迷的基数随着音乐的口碑水涨船高。这其中,港台的独立流行歌手乐团成为了市场的中坚力量。在娱乐与泡沫笼罩的环境下,他们非但没有被世道打垮,却反而越唱越强!他们正渐渐走出小众的范畴,用自己的音乐影响更广广阔的人群。随着台湾金曲奖近几年引领的独立风潮,独立音乐的销售份额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还是主流眼中的小众音乐?大众歌手眼里的另类分子吗?亦或是今天的独立将是明天的流行?

  观察一:独立音乐低成本高创意 小聪明与大智慧

  

  九十年代,一个王菲造就了一批"王菲"的复刻版,当时的独立急先锋成为了歌坛的主流,连带着张亚东的编曲也"鸡犬升天"成为了歌坛的标准。无独有偶的是,吴宗宪开发出的个性"玩具"周杰伦最后也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久而久之,人们知道做个性女歌手王菲是唯一的标杆,而"中式R&B"周杰伦自然是无人能出其右。所以歌坛上出现了那么多克隆与翻版周董。试想一下,一个所谓的"中国风"概念催生出了多少不计其数的跟风之作,男声方面有王力宏、陶喆、吴克群、胡彦斌……,要做女版周董的更是不计其数,蔡依林、梁咏琪最近还有老牌玉女伊能静。三人组S.H.E的《中国话》又是要玩儿中国风。而港台的创作新人都是整R&B范儿的,从TANK、蔡旻佑到曹格、方大同。他们或她们都像是周杰伦的分身,流行音乐越来越同质化,只有翻版,没有创意,你是爽还是闷?

  

  这方面,独立流行歌手显然更有意思。这些音乐中找不到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职业化R&B,也少有一路铺陈的哀怨情歌。他们不老套不说教也更标新立异,态度则是轻松愉快更生活化。用相对少的钱做更多元的东西,在宽松的环境下只为了做出好听的音乐。做音乐的初衷简单直接,低成本有时却带来了高创意。10年前陈绮贞最早便开始尝试indie-pop,demo录音的单曲带来另一种聆听感觉,反而成为乐迷的争相收藏品,而陈珊妮与李雨寰所实践的电音流行成为了日后主流编曲的模板。华语音乐已经在吃老本的同时越发无趣,而独立音乐打破固有框架,既是小聪明,也是大智慧。

  

  观察二:独立音乐的1+1>2效应 小众+小众=?!

  

  在商业社会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竞争厮杀所谓"弱肉强食"的游戏。看过超女的人都知道,爱李宇春的很少喜欢张靓颖,玉米凉粉势不两立。而放逐主流歌坛,一个"最受欢迎女歌手"可以揪出蔡依林、孙燕姿、张韶涵、梁静茹、萧亚轩等一帮粉丝的恶斗。媒体与唱片公司火上浇油。在PK台上从来只有淘汰与被淘汰一说。而在独立音乐圈,情况恰恰相反。

  

  君不见在金曲奖上最有默契的就是这些独立音乐人们,在某颁奖上苏打绿拿奖特意为台下的张悬高歌了一曲《小情歌》。在歌手各自的发片会上,他们相互站台,互相激赏,从来只有共同的繁荣与良性的竞争。扯掉了社会里虚伪的面孔,独立音乐人们越发返璞归真。歌迷群体同样如此。喜欢陈绮贞的往往会为张悬"买单",是张悬的粉丝往往也支持苏打绿,苏打绿的歌迷为自然卷买账,喜欢自然卷的娃娃最后又回到了陈老师的怀抱。如此一来,一个独立歌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独立音乐链。这是偶像文化中不曾有过的现象。你喜欢整天的打打杀杀,还是他们的抱作一团? 

  

  对主流音乐来说,一加一往往小于二,在这里,一加一的数字一定超过答案本身。再往下探究,如果小众加上小众,答案又是如何……?

  

  观察三:无论李宇春还是陈绮贞 歌红人要红网络力量大

  

  "玉米"多还是"贞子",想必前者的数量会完胜后者。但是要比较李宇春和陈绮贞歌曲流行度和人气的综合指数,陈老师一首《旅行的意义》可能就要打败超女无敌手了。歌曲的流行永远是所有歌手必须直面的问题。无论是独立歌手还是网络草根,在统一的"流行"口径上人人平等。几乎所有从独立领域成功跨界的歌手旋律感觉一流,且都有一首各自的大热代表作,而那些旋律可听性一般的实验歌手依然寡人问津。这些热歌通过网络的渠道在民间口口相传。就好像发片前的张悬,她的《宝贝》早就在电台和网上热播,成了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儿歌,连小S、陶子都爱唱。而自然卷因为玉兰油的广告歌开始窜红,靠的也是出色的旋律。牛奶@咖啡飙出了"燃烧吧!小宇宙",分道扬镳的龙宽九段当年也喊出了"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这些口号伴随着大热的旋律掷地有声,也说明一个万古不变的道理,唱的好更要旋律好,人红之前歌要红。

  

  而从歌红到人红,在人气的推动方面,网络显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没有唱片公司的密集宣传,没有平面媒体的轰炸曝光,甚至唱片没在内地引进,独立歌手的走红完全借助网络的力量。从最初的网络下载,BT、emule电驴这些网络工具对唱片载体的传播。到独立歌手圈子的形成,TOM玩乐吧、百度贴吧、豆瓣讨论小组的建立,小众歌迷的簇拥与讨论加速了独立歌手的走红。而在第三步,WEB2.O的网友自主上传模式改变了独立歌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状。在土豆网、玩乐吧等视频分享网站里,你轻易能搜集到独立歌手的单曲、电视通告、MV、现场演出甚至是广播节目。视觉听觉双重冲击,独立歌手自然而然从陌生到熟悉,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造就了歌手的人气。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陈珊妮的酷,陈绮贞的偏执,张悬的纯情,吴青峰的卡哇伊。这就是来自网络的三部曲,从线上到线下,从歌红到人红,逐渐深入人心。

  

  观察四:两岸三地不均衡 台湾独立最流行

  

  目前红极一时的独立流行歌手,台湾占据了半壁江山。陈珊妮、陈绮贞、杨乃文、旺福、自然卷、苏打绿……,台湾独立艺人几乎主导了整个华语独立乐坛。从音乐上说,台湾独立乐最贴近内地乐迷的欣赏口味。从环境上说台湾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已经形成了销售、演出的良性体系。另外,台湾金曲奖对音乐的推动有目共睹。每年的海洋音乐祭已经成为了官方的品牌。而媒体在推广不遗余力,东森、民视、华视等电视台对独立音乐各种演出的转播已经成为传统,而每年的跨年演唱会上常有独立歌手的身影。这与内地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香港孕育出了一大批的独立厂牌和独立歌手,最富盛名的有我们熟悉的黄耀明的人山人海,MY LITTLE AIRPORT、坏唇碑、假音人……,香港的独立流行乐偏重于电子和说唱。但由于港乐与国语作品审美度上的不同,香港独立乐影响面较小。而在主流方面,游走在独立与流行之间的王菀之、谢安琪口碑不俗,但作品的个性特色和亲和力都稍逊一筹。

  

  和香港台湾内地又相去甚远了。但受选秀活动娱乐八卦的影响,音乐几乎被主流媒体全然忽视。独立音乐缺乏生存环境,所有在内地的独立音乐人基本维持地下状态,存活已属不易。唯一的独立流行歌手反到似乎周迅,与之合作的都是独立音乐高手,火星电台、陈珊妮、自然卷、黄耀明、周渔,无疑周迅走在内地独立音乐的最前沿。

  

  内地独立厂牌已全军覆没。摩登天空作为内地第一家独立厂牌,今年迎来10年厂庆。算是硕果仅存的独立厂牌,便利商店、牛奶@咖啡都是较有流行潜质的独立乐队。新晋的独立电音团体卡奇社音乐也不错,是龙宽九段的最好接班人。可惜在大环境下他们可能很难像港台一样走向更高更宽广的平台。另外像万晓利、苏阳所在的十三月民谣厂牌,由于流行性不够,与我们广义的独立流行还有区别。相反,更多有棱角的新人在内地只有被埋没的宿命。像是才女周渔的唱片《过期香水》放在台湾也许就是下一个杨乃文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娱乐至死,让内地独立音乐石沉大海万劫不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