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娱乐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城小事
摩登美人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城小事

  海中西女塾是由美国监理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女校,宋庆龄即就读于此。图为20世纪30年代中西女塾毕业生摄影。见左图
  1933年11月23日,胡蝶和潘有声结婚,婚礼极一时之盛,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图为11月19日上海影界同人设宴预贺胡蝶和潘有声夫妇的合影(第一排左起顾兰君、顾梅君、张石川、张石川夫人何秀君,右起黎灼灼、周剑云夫人陈玉俊、周剑云),正中间老上海的"当红艺人"蝴蝶走下海报,身着白色旗袍,在生活中竟是如此端庄贤淑,品味气质都是上乘。见下图 。
  自行车作为邮运手段一直延续到现在。图为近百人的骑车邮差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城市街头。 见上图。
  汽车传入中国较晚,但很快被用于邮政运输,代替人力和畜力运输邮件,只是为数有限。上图为民国中期,装载邮包的旧式汽车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纪20至30年代经营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民营制片公司。   图为20世纪20年代,明星公司办公室内景。墙上一幅幅明星海报暗示着这间办公室的时尚氛围,宽敞整洁的环境又是现代OFFICE的气派,只是西装和长衫的混搭掩映出那个特殊的年代。 见右图

  "真影留踪” 

  

  —— 上海图书馆             历史原照展    除了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也是个时常能看到好东西的地方,这两天的"真影留踪"历史原照展就很有看头。设计得很精致的展厅,柔和灯光洒在一幅幅老照片上,大都摄于晚清到民国时期,从风景、文化到名人、历史再到风土人情,方方面面,老上海的万花筒。

  说是万花筒,一点也不为过。展出的照片中不仅有李鸿章、孙中山等政界要人,还有大量的阮玲玉、黎灼灼等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繁花锦簇般。普通市民的生活照也十分有趣,期间有张关老上海邮政员的照片,欧式建筑为主的大街上,二三十位邮递员穿着统一的类似军装的黄色制服,兴高采烈地挎着邮包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驶过。马路上没有汽车,路上的行人大都还是蓝布长衫的保守模样,"邮政员骑士"占了一马路,声势之浩大引来不少围观者。想想在那个年代,能在邮政局这样的"现代事业"中供职,也应该是件神气的营生。中西女塾的一张大大的毕业照也很抢眼,每次听到这个学校都让我有些浪漫的联想,眼前这分为两排的女学生,穿着一样的白色短袖旗袍,一样的荷叶头,连笑容都很像,矜持地抿着嘴,名媛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

  二楼贵宾室里,同主题的学术讨论会热闹地进行着。复旦历史系教授周振鹤先生讲了一则趣闻。当初李安要拍《色,戒》曾经请教过正在香港的周教授,问老上海的40年代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曰:去上海图书馆的老照片里找。众人嗟然。对于那段烟花般灿烂的历史,还有什么比照片更能清晰准确地加以重现?不用想象不用争论,照片一出,这就是当时的上海。想拍老上海办公室场景的导演们不妨到上图来看看那张"明星电影公司办公室"的照片--宽敞的办公室容得下20多人,没有隔间没有杂物,"长衫"和"西装"均梳着分头,绅士地做着事情;靠门口的小角落里,坐着场景中唯一一位女性,面朝着墙,中装大辫儿很年轻的打字员埋着头工作,地位却明显矮了一级。

  说起女性形象,这次展出的那些女明星的照片就让人不得不啧啧称赞,《长恨歌》里王琦瑶说"时尚就是旧翻新",看来一点不假。细细品味这些老照片里的美人,发型服饰笑容哪一宗不是用尽了心思的经典。阮玲玉的S头做得有型有款,精心挑出的刘海和鬓角,蕾丝边儿一样把鹅蛋小脸衬得精致又高贵。黎灼灼那件泳装,贴身的裙装式样,曲线一点一点勾勒出来,缚一条细细的腰带,打出蝴蝶结,简洁中平添一笔柔美;闪亮的黑色高跟鞋同珠贝耳环遥相呼应,为全身的深色调增强活泼感。伊身材也健美,匀称地透出动感气息,新时代女性就应该是这样健健康康地,漂亮是为着自己。现在大街上的那些小姑娘,仗着年轻,哈韩哈日,节食整形,横冲直撞并不见得美,翻出这些"复古风"的源头,静下心来仔细瞧,你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时尚、真品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