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布鲁塞斯医院,终年75岁。
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最重要的人物,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文化巨匠。说到对现代法国的影响,萨特堪比第五共和国的缔造者戴高乐;而在法兰西文化史上,萨特可以与卢梭、雨果等文化巨人比肩。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当时的法国殖民地印度支那服役。在萨特1岁多的时候,他父亲因肠道疾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母子俩搬到萨特的外祖父查尔斯·施怀策家居住,知识渊博、精力充沛的外祖父成为萨特精神上的父亲。对萨特来说,在施怀策家度过的10年为他作为学者的一生打下了基础。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家,外祖母也是知识分子,他们家中的大量藏书成为童年萨特的最好伙伴。
萨特在3岁时右眼得过一次眼病,此后右眼就一直处于半失明状态,一副眼镜从那时就开始陪伴他,并成为他成名之后的标志之一。不过少年萨特天资聪颖,4岁就开始连蒙带猜地翻阅那些连成人也感到费解的著作。
萨特的幸福时光在1917年结束,那一年他母亲改嫁了,萨特随母亲离开外祖父的家。萨特把跟继父在一起生活的3年生活看作是一生中最不愉快的记忆,处于青春期的萨特极度叛逆,讨厌"资产阶级"的继父。
1920年萨特进入寄宿的大学预科学校。4年后他考入了有"哲学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系统的教育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为萨特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1928年即将毕业的萨特参加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一向成绩优秀的他成绩列全班倒数第一。1929年萨特再次参加考试,这一回他名列第一,而排第二的正是萨特此后一生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
大学毕业以后,根据法国当时的法律,萨特到军队服役半年,1931年春天,26岁的萨特成为法国东部港口城市勒阿弗尔中学的哲学教师。在这座单调、沉闷、闭塞的小镇,萨特逐渐开始了他的哲学家生涯。
1939年,萨特已经完成了建立完整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准备工作。但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爆发了。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法国对德宣战,中学哲学教师萨特应征入伍。1940年春天,在德军闪电战的攻击下,法国迅速溃败,1940年6月21日,就在萨特35岁生日的那天早上,萨特被德军抓获,成为一名战俘,被关进法国特里尔的一个战俘集中营。
不过,即使在集中营残酷而单调的生活中,萨特也没有停止他的哲学思考,他还跟几个喜欢哲学的狱友成为好朋友。就是在这一时期,萨特构思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存在与虚无》的雏形。
由于当时德国已经完全控制了法国,因此德军对法国战俘并不是很严酷,在集中营生活了9个月之后,萨特凭借一张假的医疗证明获释,回到巴黎。
回到巴黎后不久,法国伽里玛出版社通知萨特,他们愿意出版一部萨特的哲学著作,由于已经有了长期的准备,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长达700多页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便问世了。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法国开创了全新的哲学体系。同时由于该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它也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 在二战期间,萨特又变成一名剧作家。萨特作为剧作家是从德国战俘营中开始的,当时他创作并演出了描写秘密抵抗力量的剧本《巴理奥纳》(1940年)。获释后,在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出于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萨特写了许多剧本,展现了处在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法国人民如何理智地去实现自由。《苍蝇》(1943年)是萨特在战时完成的最著名的剧本。
1963年,萨特完成了自己童年的自传《词语》。1964年10月22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萨特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随后公开表示谢绝此奖。在10月23日的《费加罗报》上,萨特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解释道,他的拒绝不是看轻瑞典皇家学院,而是基于他自己个人的和客观的原因。 关于个人原因,萨特指出,由于他对作家的任务所持有的观念,他始终谢绝官方的荣誉。他曾同样拒绝了法国荣誉勋位团成员称号。他表示,一位作家如果接受一项荣誉,那就无疑会使他的个人承诺与颁奖的机构联系起来,而且最重要的是,作家不应让自己变成一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