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文化专题·诺贝尔2007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7年诺贝尔奖揭晓
美国前副总统获诺贝尔和平奖
彭永斌:诺贝尔经济学将对我们有何价值?
英国女作家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 年 20 月 20 日 星期 20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论
彭永斌:诺贝尔经济学将对我们有何价值?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10日晚在中国首次转播

  

  彭永斌报道,“最难预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尘埃落定。大热门让?梯若尔最终没能摘下这颗“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三位美国学者:赫维茨、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成了诺贝尔系列奖项的收官者。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个“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比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政府也不一定了解个人和企业的纳税能力;这些外生性或内生性的信息不对称,对政策制定、有效执行等,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信息优势者获得便利,导致制度“无意识”倾斜,那有可能产生严重结果。如何避免信息非对称下的潜在威胁,“机制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即假如我们对各种情形有一个认可的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结果就是那个目标,或者无限接近。

  就我国来说,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变革或优化制度,成为时代热词。“博弈”的需求,因“变革和优化”而来,也面临一些迷惘。可以说,正如萨缪尔森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意义,或如科斯的产权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这个“机制设计理论”,与现实需求的契合,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去想象。以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惯例”——习惯将奖项颁发给“旧人”,更类似于一个“终身成就奖”来看,理论的实践效果,起码已为一些经济思想走在前头的国家所验证。这增强了借鉴的价值。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机制设计理论”于我们还是一个新事物。事实上,赫维茨、马斯金等名字,对经济领域的不少人而言,都绝不陌生。“激励”也成为很多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时惯常采用的方法。只是,任何理论的设想,均有其一定的环境要求。当社会的大环境能很好地与理论前提匹配,它将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思想的光芒。由此,阅读任何一种外来理论,我们都需要首先进行反思——这既是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谨慎,也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要。

  对待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我们尤需如此。应该看到,大部分的诺奖得主,曾给我们带来头脑风暴,萨缪尔森、弗里德曼、阿罗乃至斯蒂格利茨等人,其理论甚至贯彻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以机制设计理论而言,它的“激励”,作为一种路径追求,是以博弈为前提的,但目前,在很多行业或领域,我们还没有做到充分博弈,甚至是没有博弈。博弈首在于对权利彼此尊重,双方是平等主体,然而一些企业行为还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记者:诺贝尔

3上一篇  下一篇4